葫芦山摩崖石刻

2010-11-24 00:00  稿件作者:   浏览量:- 【浏览字体:

      葫芦山因其由南而北,活像一个仰卧的大葫芦而得名。既是旅游胜地,又是摩岩石刻荟萃之所。山多岩石,或拔地而起或峰峰突兀,或悬崖峭壁或傍水临波。成为历代墨客骚人留题勒石的好去处。自唐宋以来,历朝名宦鸿儒留题甚多。现存138处石刻,是广东省三大著名摩岩石刻之一。有赞美湖山,有抒发惰怀,有记述游踪,还有重要的记事。字体草、篆、行悉备。其中计较突出的有:刻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7年)的“李公亭”;刻于宋代的“放生”、“倒景”、“古瀛洞天”;刻于清道光年间的“湖山图画”,有唐韩退之《白鹦鹉赋》;有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潮州郡守俞献卿题的《俞献卿葬妻文》;
  有苏轼题的《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有于学谦写的“为善最乐”;有陈玉锵书的“放在眼光”;有西湖石壁一绝诗:“水色山不入图画,果然西子比西湖。名区自足传千古,管领何庸待大苏”等皆旷世珍宝。成为游人揣摩、品评的艺术佳作。石刻集中在葫芦山北部寿安岩和南部青牛洞一带,是古城名胜古迹一景“葫芦山摩崖石克”。葫芦山南部山腰建有南岩寺,寺与石刻群相互融合,山林逸秀,竹木苍翠。
  葫芦山顶还保存一段长约200米,高一丈,宽六尺的湖山腰城,为清康熙十三年(1673年)至康熙十六年“三藩”之乱时期,潮州总兵刘进忠反清时所修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