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湘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7-05-10 00:00  稿件作者:区发展和改革局   浏览量:- 【浏览字体: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潮州市湘桥区委关于制定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主要依据,是“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省落实“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是我市抢抓省委振兴粤东西北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推进“一中心三片区”提速发展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区加快振兴发展,打造全市“首善之区”的关键时期。科学规划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五年来,我区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潮州”的奋斗目标,牢牢守住社会稳定和生态保护两条底线,突出城市扩容提质、社会管理创新、强化基层基础三个抓手,全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较好完成“十二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三五”时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我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十二五”年均增长9.1%,与“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0.5%相比,经济增长势头有所放缓,但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201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89.3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5万元。5年来,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和财政收入分别年均增长22.83%和14.06%,保持着较高增长水平。

——产业素质不断提升。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3.45:44.63:51.92,全区集聚形成陶瓷制品、服装、食品加工、塑料制品、电子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造等六大特色支柱产业集群。园区载体发展加快,中山(潮州)产业转移园湘桥分园扩能增效有序开展。2015年,全区13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9.15亿元,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达271.93%。全年专利申请663项、发明申请61项。目前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共1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名牌产品26项,国家级1项。潮州特色产业发展加快。牌坊街、西马路喜庆街、中山路潮州工艺街等古城文化街区开发促进了经济文化的融合发展。潮绣、木雕等潮州特色文化也逐步走上市场化和专业化。

——体制改革有序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政府与市场、企业关系进一步理顺。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简政放权和打造服务型政府成效明显。行政审批改革提速增效,创新网上审批方式,“一站式”服务效能显著增强。商事登记制度得到简化,投融资体制和国企改革取得新进展,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社会治理机制不断探索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试点工作启动实施。

——城市扩容提质提速。城市扩容提质加快推进,辖区面积从155.14平方公里调整扩大到325.35平方公里,旧城改造提升深入开展,韩东新城建设全面铺开,“一江两岸”城市建设协调推进。韩东新城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51个重点建设项目正在有序地加快推进,目前已有潮州东方国际茶都、韩江东岸旧城镇改造工程、潮州恒大城等19个项目动工建设。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宾园路、彩虹东路湘桥区段顺利贯通,护堤路湘桥区段、奎元路和12条市区巷道改造整治完成,宁莞高速公路湘桥区段、东西溪大桥、潮州大桥等路桥建设顺利推进,多层次交通体系不断完善。能源、水利等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配套逐渐完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铁铺镇镇园合一有序推进。至2015年底,全区城镇化率达88.47%。

——开放合作稳步推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度拓展国内外市场,全方位提升开放水平。外贸出口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十二五”期间,全区海关累计进出口总额26.78亿美元,全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29万美元。与中山市深度对接合作成效明显,转移园区建设步伐加快,铁铺—南头、意溪—大涌、城西—沙溪等中山潮州专业镇对接帮扶工作深入开展。

——社会民生进一步改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与经济同步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业保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底线民生得到有效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区“三治”工作成效明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大气、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生态安全格局进一步优化。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态建设不断强化,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市容环境卫生得到整治,市政园林绿化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绿化档次提升。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断深化,党风政风持续向好,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依法履职、攻坚克难的能力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完成人均GDP赶超全国平均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任务的决胜时期。

——国际环境。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主题,国际体系继续朝多极化、多元化方面发展。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时期,科技发展日益呈现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态势,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复苏态势。但仍面临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发展格局面临深刻调整、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挑战。

——国内环境。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社会将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时期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布局、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带来新动力。

——省内环境。广东经济已经迈入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我省产业将不断延伸和拓展价值链,产业高端化步伐进一步加快。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广东自贸区建设步伐加快,国际交流合作和开放型经济结构将持续优化,进一步参与高层次的国际经济技术贸易合作和竞争。

——市内环境。潮州市正全面落实省振兴粤东西北各项决策部署,突出重点项目带动,扎实推进“三大抓手”,加快“八网+产业”建设步伐,“一中心三片区”建设成效明显。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各种积极因素和矛盾风险交织,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中央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协调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政府职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将有力推动形成制度环境更加优化、发展动力和活力更加充足的良好局面。“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深入推进,省委省政府振兴粤东西北战略、“三大抓手”和中山对口帮扶政策深入实施,必将为我区加快振兴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市委市政府“一中心三片区”规划布局赋予了我区潮州“首善之区”的发展定位,韩东新城“三心引领、两轴推进、三片协同”规划科学、发展迅猛,多种利好政策叠加,更为我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新常态下经济转型、调结构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漫长的过程,且我区自身经济实力较弱、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发展载体建设相对落后,人均公共服务相对不足,这些将对社会经济发展和风险管控带来一定挑战。

深刻把握认识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消化期“三期叠加”效应带来的新的挑战和机遇。总体上看,我区仍处在一个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上升期。

第二章  总体要求

 

潮州市湘桥区“十三五”规划纲要,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与规律,落实《中共潮州市湘桥区委关于制定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和省委、省政府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战略部署,紧扣市委市政府“一中心三片区”发展布局,立足新常态,突出经济发展追赶全国人均水平目标,狠抓“交通扩网提速、园区扩能增效、城市扩容提质”三大抓手,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依法行政,强化创新驱动,发挥区位优势和区域特色,努力打造政治更清明、经济更繁荣、文化更先进、环境更优美、社会更和谐的潮州“首善之区”。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实现振兴发展,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发展速度、质量与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生态保护的关系,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主体,惠民共享。坚持人民是推动发展根本力量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弘扬潮州人干事创业的“红头船”精神,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加快湘桥振兴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创新驱动。抓住加快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正确把握科学发展的要求和发展新特征,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全面转变,努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确保实现振兴赶超目标。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改革作为培育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发挥特色产业优势,深化对外经贸合作,加快构建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

——坚持绿色低碳,协调发展。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依法治区,公平正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强化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建设法治湘桥,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保障。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有力有为党委和基层党组织,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围绕加快振兴发展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我区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条件,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方式与调结构取得重大进展,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创新驱动成效明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基本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

——城市建设富有成效。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韩东新城建设、旧城区“退二进三”、古城文化旅游综合改革、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取得明显实效,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中心城区引领力、承载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到“十三五”期末,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90.5%。

——社会民生更加进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和文化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建设全面进步,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科学开发利用资源,低碳经济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全面深化改革得到稳步推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促进形成体系健全、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和激发社会活力。

——依法治区全面推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和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法治湘桥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

 

第三章  重点任务

 

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总布局,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贯穿始终,推动经济社会振兴发展,为实现下一个百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 坚持推进创新发展,着力培育发展新动力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促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建设创新型湘桥。

(1)突出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部署,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方向发力,结合实施“一中心三片区”战略布局和“八网+产业”战略措施,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保增量与优存量并重,强基础与调结构互促”为主线,坚持统筹部署与精准施策相结合,坚持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相结合,坚持培育发展新动能与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相结合,坚持重点改革攻坚与稳妥有序推进相结合,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积极破解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研究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措施,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方式进入基础产业、社会事业以及特许经营领域,健全扶持本地民营企业发展和在外潮籍民企回归创业的工作机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全面推进国有资源深度开发、有序利用和有偿使用。配合上级部门做好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市场改革,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用地市场体系。继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规范经济管理秩序。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深化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规范行政审批项目办理标准和模式,对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准入负面清单、行政审批清单、政府监管清单“三单”管理模式,促进行政权力规范高效运行。加强政务公开,加快延伸网上办事大厅,全面铺开镇、村办事站点建设,继续完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落实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最大限度提升基层政府、事业单位的创造活力和决策执行力。促进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统筹使用财政资金。

(2)大力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鼓励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强产业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促进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深化财政科技资金改革,完善政府科技资源投入机制,加大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竞争力提高的科技项目的财政支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运用普惠性财政补助激励企业普遍建立研发准备金,引导企业有计划、持续地增加研发投入。加强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前孵化器的政策支持和激励,鼓励企业加强研发和自主创新。

(3)加大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按照主导产业优化、核心技术优先的原则,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陶瓷、食品、服装等湘桥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进陶瓷工业智能机器人、陶瓷自动成型设备、食品和包装数控机械、3D打印、果园和茶园生态种植模式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支持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行业共性技术的突破和实现,重点带动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以“互联网+”思维和模式创新发展,通过商品标识契合、网络平台推广等方式,打造民企共有的地域品牌。

(4)加快培育和引进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工作理念,依托韩山师范学院等教育培训机构,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落实高等学院、科研机构成果转化个人奖励制度,将专利创造、标准制定及成果转化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之一。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价值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全方位的人才培育政策。加强企业博士后科技工作站、科技研发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打造适合创新人才集聚和创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第二节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1)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链条化、品牌化发展。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标准战略体系,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抢占产业的制高点。大力培育大型企业、龙头骨干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中山(潮州)产业转移园湘桥分园和开发区南山分园的聚集作用,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做大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引导企业开展品牌运营,发挥品牌效益。

(2)构建区域特色产业体系。加快提升传统特色制造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发展智能化装备和智能化生产,提高生产制造水平。实施品牌带动和技术标准战略,加强区域品牌培育与保护,支持企业创建名牌名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支撑水平。大力发展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贸易流通、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支持电子商园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打造一批行业性、综合性电商平台,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产业发展的新兴增长点。加强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电子机电、生物制药、节能环保、新光源等新兴产业,打造若干新兴产业集群,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走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道路,优化发展单丛茶、潮州柑等优势特色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促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

 

第三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支撑能力

围绕市委市政府“八网+产业”规划部署,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振兴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1)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省际联通、市际贯通、城区疏通的多层次、无缝化的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城区的交通和对外交通的衔接,服务好韩东新城、工业园区的交通需求。加快潮州大桥、潮州东大道、宁莞高速公路湘桥区段等交通项目建设,强化城乡功能核心交通圈。通过政府投入、集资入股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事业,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实现农村交通全覆盖,并有效融入城市交通圈。

(2)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推动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互联数据中心和支撑系统的升级改造,重点推进光纤入户、三网融合、城市无线宽带网建设。继续推进电子政务、平安潮州、农村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等信息化重大工程,完善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湘桥信息化水平。

(3)推进水利支撑保障体系建设。以服务生产保障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全面落实“生态水乡网”项目建设,推进堤围达标加固工程,切实抓好韩江粤东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攀月头灌区改造工程、韩东新城防洪综合整治工程北溪首段防洪整治工程、桂坑水堤围综合整治工程、官塘桥闸重建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村村通自来水建设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程等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加快意东堤、东厢堤堤围达标综合整治和城区涝区排涝整治工程建设,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到2020年城镇防洪排涝标准基本达标。

(4)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争取到2020年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科学规划并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建设乡镇和农村的片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全面推进生活垃圾收集的袋装化、密闭化,建设垃圾压缩转运站。推进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

 

第四节  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经济持续发展新引擎

坚持以人为本、产城融合、生态发展和“四化同步”的原则,把握我市建设“广东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的契机,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市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1)推进城市规划实施。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按照市“一中心三片区”的城市规划布局和建设“广东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的要求,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立足“府城”优势,以韩东新城开发建设为引擎,加快韩江西岸商住旅游区、韩东新城商贸服务区、中山(潮州)产业转移园湘桥分园区、北部生态区四大主体功能区建设。定位韩江西岸向“粤东特色旅游目的地、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发展,限制西岸中心城区过度开发建设,引导城市中心区功能有效向东岸疏解,韩东新城商贸区和湘桥工业园区分别承载商贸会展、金融商住、总部经济和工业生产等功能,保护性开发北部生态区,做强做大生态旅游,农业观光等服务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现有发展基础,促进区域城镇发展从分散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型。加强村镇规划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2)实施重点项目发展战略。强化重点项目支撑,注重东岸产城融合建设,促进城市扩容提质。加强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力促项目早日落地建设,全面推进“十三五”期间33个主要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369.89亿元),引领扩大投资规模,夯实经济发展基础。深化与中山市的对接协作,突出铁铺镇与凤泉湖高新区镇园合一的规划思路,加大铁铺、官塘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生活配套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投入,抓好项目的落地服务,稳妥地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完善政府融资平台建设,深化融资手段创新,大力推行BT、BOT、PPP等模式,引入更多的社会资金,解决重点项目建设融资难题。

(3)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把新区开发与旧区改造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全面提升综合承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城市东西两翼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市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在东翼发展上,抓好新区规划建设,突出产城融合,优化空间布局,促进组团式发展,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韩东新城和中山(潮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湘桥分园建设。在西翼发展上,以“三旧”改造为抓手,推动旧城区“退二进三”、“腾笼换鸟”,促进城市更新。

(4)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合市推进户籍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逐步覆盖全部城镇常住人口。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市民化。建立完善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推进工伤保险和基本医保等社保体系对农民工群体的全覆盖,把入户城镇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和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推动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

 

第五节  发展现代化农业,破解“三农”问题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以促进农民增收、增进农民福祉为核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着力抓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有效地推进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1)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发挥官塘镇农科站、铁铺镇朝阳果蔬合作社等示范基地和“中志农业”模式的示范作用,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推进“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走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有机结合起来,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重点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推进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幸福村居建设和名镇名村示范建设。推进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造建设,改造农村生活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的幸福感。

(3)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培育和发展扶持贫困村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手工业、乡村旅游业等产业项目建设,扩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广“农村淘宝”模式,促进村集体和农户稳定增收。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农业人口转移就业或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深入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健全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及运行机制,着力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贫困家庭等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再就业。

 

第六节  构建开放合作格局,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按照胡春华书记关于“潮州要更加开放”的要求,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统筹对内对外开放,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1)提升区域合作水平。紧紧抓住深化对口帮扶工作的良好机遇,全方位推进与中山市在产业投资、园区开发、市场拓展和人才交流培训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扎实推进铁铺镇—南头镇、意溪镇—大涌镇、城西街道—沙溪镇等专业镇对接工作。加强与潮安区、枫溪区和饶平县的协同发展,联合打造上中下游产业联系紧密、相互配套、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协办和出席国际、粤东潮商会及各地潮人社团活动,深入实施“乡贤回乡工程”,加强海外潮人联谊工作,切实把侨乡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统筹整合园区资源,提升园区定位,优化产业布局,积极营造招商引资的良好软环境,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和项目促进工作。健全投资促进工作体系,搭建招商引资互动交流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创新招商引资促进方式。开展重点产业招商、产业链招商、省市联合定向招商,全面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3)积极开拓内外市场。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机遇,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合作,实施境外品牌、技术和产能等并购,推动企业走出去设立研发中心和商品展示中心。着力推进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优化外经贸发展环境。加大力度推进婚纱晚礼服、潮绣、工艺美术品等实现“网上行”,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拓展营销渠道,扩大与国内各类经济体的联合与合作。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港澳交流展销会和各类国际性展会,在稳定传统外贸渠道和外贸市场的基础上,着力开拓东盟、非洲、拉美、大洋洲、俄罗斯、印度和中东等新兴市场,抢占国际市场份额。支持企业加强内销平台建设,鼓励和引导企业完善内销经营网络,充分利用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广东省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博览会等平台,拓展内销市场。

 

 

第七节  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底线民生,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1)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学前教育健康普惠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普高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注重老年教育,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结合城市东扩战略,完善新城区学校规划建设,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学校教学设备设施,提高设备设施使用效益,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2)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按省创建“卫生强省”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医疗卫生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着力解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较弱等突出问题,加快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尽快实现“大病不出区”目标。提升区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深化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健全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基层卫生人员能力,优化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实施优生健康惠民工程,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基础工作,规范档案管理。完善市场联动监管体系,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保障群众切身利益。加强基层健身场所建设,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体育事业发展。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全面推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全体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深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网络,推动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健全全面医疗保障体系,实施城乡统一的医保制度,实现职工医保与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有效对接。大力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逐步实现无障碍的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建设覆盖城乡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效衔接,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并轨和退休管理社会化。大力发展社会养老,全面建设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将财政资金、公共资源重点向民生领域和基层群众倾斜,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等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关心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的生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共同繁荣。

(4)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牢牢把握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创新的要求,推进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加强村、社区基层建设,加快基层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构建与实施,重点扶持发展村(社区)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文体活动类和专业调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推动基层工作重心切实转移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工作上来。

(5)建设平安湘桥。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夯实基层防控基础,努力构建“大防控”格局。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强化食品药品网格化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和消费安全。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国民经济动员组织机构,加强国防动员基础能力和国民经济动员常态化建设。完善社会公共预警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建立重大灾害预警和应急服务体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粮食市场监测体系和应急协调机制,加强粮食仓储标准化建设,完善现代化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全区粮食安全。

 

第八节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积极打造文化强区

实施“文化引领”战略,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弘扬潮州人文精神,提升潮府文化的影响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支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主流价值,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秉承发扬“红头船”精神和“创业、精致、感恩、包容”等潮州传统文化精髓。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选树典型,强化队伍,扩大志愿服务活动覆盖面。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共青团、少先队思想引领,拓展活动载体,完善教育网络,强化阵地建设。加强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开展文明行为提升行动,提升公民的现代文明素养。

(2)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馆(站)免费开放项目,提升服务水平。推进区级数字图书馆及村(居)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实施农家书屋提升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到2020年,区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省二级站以上标准,村(社区)基本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覆盖行政村,广播电视实现户户通。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3)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认真制订并积极实施广东省潮汕文化(湘桥)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总体规划,打造湘桥文化品牌。深入开展历史文物的发掘和整理、抢救和保护,突出对潮州古城特有“三山一水一洲”的自然景观体系以及文化民俗风貌区的古城人文环境体系保护。逐步建立具有潮州历史文化特色的古城文物建筑群。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鼓励和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活动,促进民间艺术振兴发展。深挖细掘,将传统的各种技艺、民俗活动、民间文学等文化元素融合到湘桥的支柱产业及第三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注重传统工艺品市场化和专业化的扶持工作,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第九节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生态宜居湘桥

围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广低碳技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促进节能减排。以绿化湘桥大行动为契机,加大全区水系和大气污染治理,全面推进“文明镇街、文明村居”城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全力打造“粤东生态环境最佳城市”。

(1)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新一轮绿化湘桥大行动,建好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和乡村绿化美化四大工程,重视城市绿道建设,形成绿色出行生态路网。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体系。严格实施林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林地转非林地。确定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大型公共绿地等的城市绿线,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城市公共绿地系统。

(2)加强环境综合整治。以“国家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广东省生态示范村、镇”创建为平台,规划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制镇生活垃圾转运站和村生活垃圾收集点,抓好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全面改变“脏乱差”状况。综合整治流域水生态环境,严格保护韩江水质。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进度,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的监督监测工作,持续改善水环境。综合治理大气污染,重点抓好电力、陶瓷行业污染减排,推进陶瓷煤改气、油改气。

(3)促进资源节约利用。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深入开展全面节能措施,积极推进节能强企工作,降低火电、石化、陶瓷制造等重点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大对造纸、印染、陶瓷、食品、电子、不锈钢、化工等重点行业污染物产生与排放的控制力度,推进生产工艺改造升级,降低污染负荷。优先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科技行业,严格限制高物耗、高能耗型项目,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技术和工艺设备。控制土地开发强度,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进行旧城镇和旧村庄的改造和闲置土地处置,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的潜力。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

(4)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宣教活动,提倡绿色、低碳、简约的生活方式,倡导低碳出行、绿色居住。推动个人和家庭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倡导适度消费。鼓励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向低碳、节能、可再回收的方向发展。

 

第十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加强法治湘桥建设

坚持依法治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市场、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快建设法治湘桥,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加强市场经济的法治保障。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建立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进一步贯彻落实商事登记改革、投融资管理、市场监管以及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等方面的法规规章,打破行业垄断和部门封锁,有效维护公平竞争、活力有序的市场秩序。推进清理“三资”工作,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明确农村集体资产的权属、经营方式、资产管理方式以及法律责任等,提高农村集体资产质量和运营效益。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探索科技金融结合办法,促进科技成果资源市场化配置。

    (2)坚持依法行政。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提高政府和有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全面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及时开展已有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释”工作。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重大决策终身责任制度等,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落实集中受理、集中审理、集中决定的“三集中”行政复议机制,综合运用书面审查、实地调查、听证、和解、调解等手段,化解行政争议,维护社会稳定。

(3)扎实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教育和宣传,大力推动法治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活动,引导群众正确使用法律武器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增强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发挥法治保障功能,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完善法律援助机制和司法救助体系,积极开展调解工作,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和基层,破解一些地方还存在“信访不信法”问题。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决治理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和药品安全、产品和工程质量、社会保障、纳税、合同履行等重点领域的法治创建活动,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创建更高水平的“平安湘桥”。

 

     第十一节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扎实推进规划落实

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落实从严管党治党各项措施,深化各级党委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动经济社会更好发展,为完成“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1)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委对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以及人民团体的领导,动员全区人民团结奋斗,促进形成加快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不断提高党委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三重一大”制度,切实加强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的能力。

(2)加强干部人才建设。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打造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敢担当、能攻坚、善履职、作风正的干部人才。加强干部人才教育培训,不断优化干部人才知识结构和专业化水平。健全干部考察和人才评价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充分调动干部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经济发展不断提供智力支持。

(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带领群众更好更快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树立大抓基层、固本强基的鲜明导向,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一项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来抓。进一步发挥基层党建工作对经济发展、民生建设的保障作用。

(4)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党内监督,继续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严格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健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管理机制,始终保持反腐高压,着力营造“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政治氛围,树立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执政形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生态。

 

第四章  保障措施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第一节  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加强对规划编制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的规划实施机制,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由各级各部门制定规划年度实施方案,细化工作分工,明确工作责任,逐年逐项落实目标任务,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和要求落实到位。各部门、各领域的相关规划和行动方案,要围绕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要求,形成落实总体规划的支撑。

 

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

    全面强化作风建设,努力实现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大力弘扬“首善精神”,积极主动作为,以高度统一的认识、意志和行动推动规划落实;努力实现从自上而下执行向自下而上谋划转变,力推打造潮州“首善之区”的各项重大战略举措在湘桥开花结果;努力实现从“守”向“攻”转变,树立高标准、着眼快发展,自加压力、自添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重点项目战略,努力把总量做大、把产业做优、把城市规模做大。加强资金、土地、能源及重要商品物资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和城乡一体化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加强项目管理,落实项目建设各项监管制度,严格建设程序,确保安全生产,保障工程质量,保证建设工期,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投资效益。贯彻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责任制度,强化服务,优化建设环境,及时排除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的各种障碍。

 

第三节  加强规划监督考评

将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纳入各街道镇、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完善规划的年度监督检查和中期评估制度。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加强规划宣传力度,使公众深入了解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蓝图,积极探索创新公众参与的形式和方法,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的相关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附:1、潮州市湘桥区“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预测表

    2、潮州市湘桥区“十三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