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桥区充分发挥祠堂遍布城乡各地、联系群众面广、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特征,积极探索古祠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有机融合,将祠堂打造成承载潮人优良家风、传播文明风尚的文明实践新阵地。
旧祠焕新颜,实现阵地功能融合再造。一方面,充分发掘闲置的旧祠堂资源,在保留建筑的历史特色和文化价值基础上进行局部重建、功能置换、保护修缮,并将宣教展板、农家书角、非遗展示等文明实践元素融入门庭院落、屋脊厝角。另一方面,多处祠堂由长期封闭管理改为常态对外开放,在院落、厢廊开辟议事场所,把空置房屋改造为公益讲堂,将空旷的天井打造为周边居民社交活动场所,赋予祠堂联结群众、丰富文娱等新的社会功能。
旧祠添新风,深化敦亲睦邻文明理念。在每个祠堂文明实践站(点)建立由乡土能人、宣讲人才、道德模范、“五老人员”、村干部等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结合每月“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日”,精心设计一批接地气、聚人气的文化素养学习及展演活动。发挥祠堂作为宗族情感认同的媒介作用,邀请有名望的乡贤长辈在祠堂内开展评议表决,在巧解邻舍乡亲矛盾纠纷、力降红白喜事操办标准等环节为乡村治理注入新活力。依托现有资源,结合重大主题、重要节庆和祠堂风俗活动,多样化开展“祠堂+文化”系列活动,使祠堂成为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
旧祠增新韵,绵延崇德向善优秀传统。从祠堂保存的族谱、楹联、碑刻、牌匾、文献资料等着手,深入挖掘祠堂背后的名人故事、家风家德,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收集陈设红色文化历史资料、邀请乡贤参与“家风讲堂”建设、发动村民捐资设立专项奖学金等方式,着力打造红色祠堂、忠义祠堂、礼孝祠堂等一批文明实践站(点)道德风尚品牌,其中,太平街道双忠宫文明实践点被列为市级家风家教实践基地;桥东街道黄金塘村顶祠堂修建为“黄金塘革命历史纪念馆”,被列入市级党史学习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