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力”齐发修祠堂 活化历史促发展

2024-12-21 14:53  稿件作者:   浏览量:- 【浏览字体: 】    分享到:

  “聚族而居,族必有祠。”祠堂是连结乡情乡谊的重要纽带,也是乡村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充分挖掘古建筑的历史内涵,更好开发保护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近年来,凤新街道陈桥村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推动祠堂、公厅等传统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和利用,让历史建筑“活”起来,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凝聚合力,扮靓陈桥颜值。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过程中,陈桥村做好“乡贤”文章,以推进祠堂修缮为主要抓手,动员社会力量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在社会力量的有力支持下,陈桥村修缮重建的祠堂及公厅达十几落,其金额达到2000多万元。其中,周氏祠堂建设200多万元,容溪公祠建设300多万元,竹茂公厅约700万元,另还建设十亩戏台约120万元等。在推动祠堂、公厅重建的同时,汇聚社会力量,由村干部带头,掀起周边人居环境整治热潮,形成以祠堂、公厅为核心的秀丽景观,助力陈桥村提“质”增“颜”。

  激发活力,彰显乡村本色。在陈桥村后人家,依托社会力量新修缮的“汝南世家”,庭院古雅别致,是一所厅堂式仿古建筑的老人活动中心。白天三两老人围坐在一起忆往昔、唠家常;夜晚的“汝南世家”就更热闹了,二胡的轻柔、清脆的唢呐、古筝的悠扬相互交织,仿佛令人置身音乐会现场。此次修缮,乡贤捐赠金额达250万元。如今,该活动中心不仅为村里老人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还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彰显乡村本色。


1.jpg2.jpg

图为“汝南世家”提升前后对比图


  增强效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陈桥村积极探索“祠堂+乡贤+管理”模式,打造祠堂议事阵地,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把“干部干、群众看”变成“干部群众一起干”。同时,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和先祖家训,深度挖掘祠堂在宗族治理中的悠久传统与独特功能,实现“一堂多用、一堂多能”,守护历史文脉,留住乡情记忆,推动基层治理向纵深发展,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为乡村高质量发展夯实了治理基础。


3.png4.png

图为“容溪公祠”提升前后对比图


5.jpg6.jpg

图为“竹茂公厅”提升前后对比图


  接下来,凤新街道将坚持以民生为导向,深化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弘扬潮州优秀传统文化,加速向“百千万工程”汇聚,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