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乡贤”聚合力 农旅融合促振兴——湘桥区官塘镇石湖村改革创新案例

2025-01-27 16:31  稿件作者:   浏览量:- 【浏览字体: 】    分享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关键在于发挥乡村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发掘乡村经济可持续增长点。近年来,石湖村党总支部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乡贤助力,推动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推进农旅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做大做精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多措并举走稳走实走好富民兴村之路。

    一、基本情况

    官塘镇石湖村是2024年第二批培育省级典型村,位于官塘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约1公里处,辖区面积419.2公顷,全村总户数1303户,现有户籍人口5651人,设党委1个,下设党支部6个,党员135名,“两委”干部8名。全村耕地1400亩、园地800亩、山地200亩,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兼营林、果、茶、渔等业,2023年村集体收入103.74万元。

    近年来,石湖村紧紧围绕“以产业融合发展促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发展思路,探索乡村休闲旅游新路子,发动当地乡贤捐资2000多万元,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利用村的闲置土地来打造集观光、研学于一体的农旅项目,形成全产业链旅游服务,通过“小田并大田”的模式盘活村的土地资源,发挥乡村旅游的乘数效应和拉动作用,带动周边群众就业超百人,日绅农业有限公司也获评2023年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二、创新举措

    (一)强化党建赋能,筑牢农旅融合的“战斗堡垒”。坚持党建引领,乡贤助力的发展思路,村积极发挥党组织和“美丽侨村”优势,依托侨胞之家阵地,组织各村民小组开展乡贤摸排工作,通过走村入户、群众推荐等方式挖掘优秀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企业精英等不断壮大乡贤队伍。目前全村已建立约54人的乡贤资源库,通过“1+1+N+1”的模式,即一名包村领导统筹一个党总支,多名党员联系带动1名乡贤,有效整合乡贤资源,不定期召开座谈会、微信电话联系等方式加强乡贤之间的联络,不断增强乡贤的归属感,乡贤捐资120万元修缮村内谦公祠。村还立足本村资源禀赋,积极推动土地集约,集约闲置土地260亩,与常年旅居加拿大的石湖村华侨陈芝合多次洽谈后,陈芝合投入2000多万元,成立广东日绅农业有限公司,日绅公司还倾情打造“侨联工作站”,构建交流展示平台,创新乡贤侨胞服务管理模式。

    (二)探索新型集体经济,激活农旅融合的“源头活水”。石湖村对来村考察的乡贤、客商一律优接优待,协调解决招引项目过程中如用地、招聘等问题,提供全链条优质服务。同时,积极挖掘本土人才,培育特色农业“领头人”,在石湖村举办人才颁证仪式,鼓励种植大户参加各项技能竞赛、申报项目,不断发展壮大,协助远丰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高分入选湘桥区“菜篮子”工程,目前种植规模200多亩,种植作物以台湾黑糖芭比莲雾、红心番石榴、释迦果、凤梨为主,年产值约150万元。合作社不仅提供十多个固定就业岗位、三四十个季节性岗位,还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通过免费向加入合作社的果农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向果农推广新品种等方式带动村民增收。近几年,合作社带动了周边至少150户富裕劳动力增收,村集体收入2023年超100万元。

    (三)打造产业链条,擦亮农旅融合的“金字招牌”。石湖村结合镇“一溪两岸三片区”的发展格局,将连片田园风光打造、农旅融合发展融入典型镇、典型村的产业发展布局中,引导日绅农业在原有260亩土地流转基础上,新流转土地200亩,通过“小田并大田”模式推广现代化农业种植,开发水果采摘、休闲观光等特色农旅全产业链条项目,运用大棚有机种植新技术,探索培育高产值新品种,目前主要种植阳光玫瑰葡萄、槟榔芋头、十九香大米、无花果等农作物。同时,探索农旅发展新模式,设置红头船特色点位、儿童游乐场、休闲茶座等,吸引周边城市游客慕名前来观光采摘,公司入选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周末能吸引周边游客超2000人打卡观光,今年1-10月销售额约超100万元。

    三、工作成效

    (一)规模效益不断突显。围绕“农旅引流”,盘活“闲置土地”,推动实现“地尽其用、沃土生金”。石湖村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建成日绅农业、远丰花木等特色农业品牌;日绅前后多次流转土地总计约460亩,在扩大了产业规模的同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二)产业融合步伐加快。日绅农业不断流转扩充,布局更加完善,规模持续扩大,增设凉亭、农家菜餐厅、儿童乐园等旅游配套设施,融入农事采摘、马场体验等特色项目,形成“特色产业基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农旅进一步实现有机交融。

    (三)促农增收更加有效。远丰花木种植规模200多亩,种植作物以台湾黑糖芭比莲雾、红心番石榴、释迦果、凤梨为主,年产值约150万元,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免费向加入合作社的果农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向果农推广新品种;另外,合作社直接提供就业岗位,现有十多个村民固定就业,季节性临时雇工达三四十人,每天工资130元至150元,累计带动了周边至少150户富裕劳动力增收,其中包括5户曾经的精准脱贫户。

    四、经验启示

    (一)坚持党建引领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持续性。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双轮驱动”。一方面,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招才、育才、用才,打好“乡情牌”“乡愁牌”,吸引乡贤、大学生返乡建设,不断壮大乡村振兴“人才圈”。另一方面,扩充村级党组织后备人才队伍,组织村“两委”、乡土人才学习致富本领和建设家乡的经验做法,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直播带货达人”等专业人才,锻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乡村建设队伍,为乡村振兴打下深厚根基。

    (二)因地制宜挖掘乡村特色产业。要紧盯市场形成特色,通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谋求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形成高辨识度的乡村特色产业。远丰花木的燕窝果入选“一村一品”项目、日绅发展大棚葡萄种植,是特色化发展的不同路径。

    (三)以农旅结合壮大产业发展动能。打造“田园风光+美食”乡村精品旅游线路,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为抓手,借助农业田园风光的优势,依托日绅采摘等农旅项目,以点带面,串珠成链,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