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箱变宝箱,甲鱼成金鱼”,湘桥富民兴村有好方
站在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桂坑村口远眺,可见岚山桂水间,蜂飞蝶舞,繁花似锦。“我们整个村都在山区里面,这里自然条件非常好,工业林约有一万多亩。村内生态环境优异,在养蜂上有很好的优势。”意溪镇桂坑村党支部书记刘树喜说。
近日,潮州市湘桥区启动“百千万·我见证”——2025年“遇见湘桥”媒体采风活动,组织媒体采风团走进湘桥区意溪镇桂坑村、官塘镇顶乡村等,见证湘桥区富民兴村的故事。透过这些生动的乡村实践可以看到,湘桥区正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不仅让乡村产业“兴”起来,也让乡村环境美起来,更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一、蜂箱成致富“百宝箱”,蜂蜜年产值近百万元
采风团首站来到意溪镇桂坑村。走进桂坑村,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秀美画卷展现在眼前:绿草如茵,古木参天,村道整洁,红花绿树夹道相迎。桂坑村不仅以优美的自然风光闻名,更凭借独特的生态养蜂产业,走出了一条“甜蜜”致富路。
桂坑村地处草岚武山地,野花品种繁多,天然蜜源丰富。依托这一自然优势,村里大力发展生态养蜂产业,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目前,全村已有10多户村民加入草岚武养蜂合作社,高峰期更有20多名农民参与蜂蜜采收工作,形成了以“合作社+基地+农户”为核心的运营模式。
刘树喜介绍,合作社既有效地解决了本村劳动力问题,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同时,合作社负责人通过给村民分发一些蜜蜂苗种,传授养蜂技术,再进行收购、蜂蜜加工提炼。截至目前,产业规模约有2000箱蜜蜂,蜂蜜年产量达20万斤,年产值将近100万元。
在草岚武养蜂合作社的生产车间里,一台现代化的蜂蜜装罐机正高效运转。只见晶莹剔透的蜂蜜从管道中缓缓流出,精准注入一个个500g的玻璃罐中,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仅需4秒钟便能完成一罐蜂蜜的装填。
“我们在2022年争取到‘一村一品’项目,并进行厂房建设和设备投入引进。”草岚武养蜂合作社负责人刘潮水坦言,这台机器彻底改变了传统手工装罐的慢节奏。以往工人们需要手动称重、灌装、封口,效率低下且易出错。如今,机器不仅大幅提升了装罐速度,还确保了每一罐蜂蜜的重量更加精准,品质更加稳定。
科技的引入,让桂坑村的蜂蜜产业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
为打响“桂坑蜂蜜”品牌,合作社积极拓展销售渠道,结合线上销售模式,通过网络平台推广产品。刘潮水透露,目前许多网络直播和达人带货都从合作社采购蜂蜜,老客户回购率也较高。“接下来,合作社准备再把蜂蜜进行深加工,做成蜂蜜饮料、蜂蜜果冻,预计今年要投产。”
值得一提的是,养蜂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生态旅游的兴起。据悉,意溪镇依托“一寨一庵一山庄”独有的乡村自然景观,开发、打造枫岛公园、“山下小坑”等一系列生态旅游项目,形成“吃、游、住、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这种模式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增收,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推动农文旅的深度融合。
二、甲鱼“游”向全国,联农带农鼓腰包
甲鱼养殖,是官塘镇顶乡村的特色产业之一。在官塘镇怀和养殖专业合作社,采风团先后参观仿生态的温室大棚、甲鱼“产房”等。尽管室外不时刮起阵阵凉风,养殖基地内却十分温暖,一只只小甲鱼或待岸上小憩,或浮于水面上撒欢。
依托优质丰富的水利资源,成立于2016年的怀和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成为潮州市规模最大的甲鱼养殖基地,近年内年产值达近1000万元,甲鱼远销全国各地。
怀和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功,离不开其负责人陈树先的多年经验与辛勤付出。
陈树先从事甲鱼养殖已有14年,深谙甲鱼的习性:“甲鱼喜洁怕脏、喜阳怕风、喜静怕惊。”陈树先热情地介绍,顶乡村周边的甲鱼品种,多是由中华鳖和黄沙鳖杂交出来的。“在全国也是属于最好的品种,它的养殖方式比较健康、环保。江西、湖南、湖北等许多外地养殖户,都到我们这边来买我们的苗种带回去养。”
从最初的甲鱼养殖到如今的育种,怀和合作社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
陈树先仍记得,当初在顶乡村建设养殖场地时,由于当地土地多为沙质土壤,养殖效益较低,最终通过土地流转找到了一块适合甲鱼养殖的场地。随后,陈树先与村集体签订合同,承包土地进行甲鱼养殖,逐步扩大了养殖规模。
近年来,合作社承担了2021年潮州市湘桥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甲鱼项目的建设任务,2022年8月还被定为潮州市级“菜篮子”工程项目,具备承担农业项目建设的能力。
不仅如此,合作社还积极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养殖帮扶模式,带动当地农户共同发展甲鱼养殖产业。陈树先不仅无偿向农户分享养殖技术,还提供甲鱼苗,并在饲料和甲鱼苗上给予优惠,帮助农户提高养殖效益。
如何以甲鱼养殖产业进一步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陈树先未来计划发力探索“直播+”营销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利用电商直播等带货不断拓宽产品销路。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