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风采】铁铺镇大坑村:建强“红色名村” 赋能乡村振兴
屋舍依山而建,果树长于庭前,村道干净整洁,绿水青山环绕。这里是湘桥区铁铺镇大坑村,是“革命母亲”“红军阿姆”李梨英的故乡。大坑村红色资源丰富,红色底蕴深厚,1957年,被广东省民政厅划定为“红色根据地”,是潮州著名的“红色村”。近日,在广东省委组织部的支持指导下,大坑村被定为中央组织部红色村组织振兴试点单位。
大坑村地处铁铺镇北部,东边与饶平县钱东镇接壤,西面与磷溪镇相连,南同本镇嫌水坑村紧靠,北面与饶平樟溪青岗村毗邻。全村现有户籍人口约252户1070人。
点燃“红色引擎”,赋能乡村振兴。近年来,大坑村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以李梨英旧居为中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四红遗址”(红色戏台、红军枪械修配所、红军古井和红军医院)组成的红色人文景观。同时,大坑村积极申报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保育项目,用好省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经费,多次投入资金对李梨英旧居等红色遗址进行修缮,不断擦亮“红色名片”,让乡村持续焕发新活力。现如今大坑村是新时代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每年吸引了各级单位、党员干部和学校师生前来观光旅游,重走“红军路”、听革命故事、重温入党誓词。
李梨英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共产主义事业,并为革命事业先后献出了三个孩子和一个女婿的生命,被闽粤等地的人民亲切称为“革命母亲”和“红军阿姆”。1951年国庆节,作为南方革命根据地的代表,李梨英在北京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穿过乡间小路,很快就到了“革命母亲”李梨英的故居。这个朴素的白墙灰瓦小院落,记录了李梨英光辉的一生。李梨英故居中,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幅幅历史图片,展现了她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斗争精神。如今,越来越多游客慕名来到这里,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
“一村一品”显特色,奏响乡村“致富曲”。站在田间地头放眼望去,一串串金灿灿沉甸甸的黄皮果挂满枝头,颗粒饱满均匀,色泽金黄诱人,令人垂涎欲滴。果农娴熟地采摘、分拣、打包黄皮鲜果,呈现出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果农陈阿姨说:“我早上6、7点就上山采摘,一个早上大概可以摘30到40斤。”
称斤、装箱、打包、上车……在黄皮果收购点,收购商们也忙得不亦乐乎。从事这一行已有20多年的陈先生介绍说:“自己每年都是农历5月中到6月底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收购黄皮果,一天可以收购一、两千斤。收购来的黄皮果主要卖给潮州、汕头的水果批发市场。”
黄皮果是大坑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当前全村种植面积约400亩,亩产可达450公斤,种植户约200户。除了黄皮果外,大坑村传统产业还有茶叶、杨梅、青柑等种植业。接下来,大坑村将持续挖掘特色农产品发展潜力,探索推进本地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的深度结合,创新体验式、参与式旅游消费新业态,形成辐射带动效应,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
“红色”点染“绿意”,环境整治焕新颜。平整宽阔的水泥路、粉刷一新的房屋、主题鲜明的红色景点……走进大坑村,别具一格的“红色村庄”让人耳目一新,随处可见山水相依、绿意融融的诗意景象。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进行污水改造提升、硬底化村内道路,安装村内路太阳能路灯……近年来,大坑村以党建为全村各项事业的总抓手,积极打造民生工程,加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村民营造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致力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过去,我们这里的路也不好走,而且很狭窄。现在道路宽敞了,绿化越来越多,村里环境变好了,我们村民出行也方便了。”说到村里的变化,村民心里都乐开了花。
“红、绿”产业交相辉映,大坑村的红色基因在传承中焕发时代光芒,致力奏响乡村高质量发展强音。大坑村党支部书记林克成说:“接下来,大坑村将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继续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将红色资源与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红色遗址和红色教育基地的日常维护和管养,精心打造红色教育阵地,探索打造‘党建+红色文旅’等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湘桥区宣传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