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评省级“特等优秀作品”!这首潮州童谣确实声情并茂

2025-08-02 21:07  来源:本网  浏览量:- 【浏览字体: 】    分享到:

  近日,在“童声里的中国”2024年岭南童谣征集传唱活动中,潮州市湘桥区城南中英文学校原创作品《有闲来食茶》从众多参评童谣中脱颖而出,荣获该活动最高奖项——“特等优秀作品”。7月24日晚,该节目亮相广东省“童声耀湾区 拾梦向未来”岭南童谣传唱活动十周年展演舞台,凭借浓郁的地方特色与童趣盎然的演绎,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1wang.jpg


  童声演绎工夫茶,唱活潮汕人情味。“山绞炭,薄锅囝,正苏罐,溪水整”——稚嫩的童声响起,一幅生动的潮汕工夫茶生活图景便在舞台铺陈开来。小演员们化身备茶人,蹲身模拟炭炉烧水,手执道具壶学斟茶,动作间带着孩童模仿长辈的生涩真实,透着一股机灵劲儿。

  伴随“滚水烫壶”等工序唱词,六名手持茶芽蒲扇的伴舞者环绕“老爷爷”轻摇慢转,扇影浮动如袅袅茶烟。五名主唱女孩随词精准定格:“高冲”扬壶、“低筛”俯身,至“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时全员凝立,蒲扇齐收,将工夫茶精髓瞬间定格。最暖心的“厝边头尾,老婶老姆来食茶”段落,小演员们招手召唤,伴舞者以蒲扇“引路”,一句软糯的“来食茶哦”引发台下观众应和,舞台霎时化作温情流动的茶席。

  “创作《有闲来食茶》的灵感源于潮州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曲作者广东潮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音乐学副教授曾雯说:“潮州人常说‘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茶不仅是日常饮品,更承载着‘以茶会友、以茶传情’的社交礼仪。我们希望通过童谣这种轻快的艺术形式,让孩子们在传唱中感受家乡文化的温度。为适配儿童演唱,创作时特意简化节奏,避免使用复杂装饰音,着重追求旋律的朗朗上口。整体曲调既保留了潮州茶文化的韵味,又以简洁明快的风格贴合儿童的演唱特点,让孩子们能轻松传唱,并在歌声中感受潮州地区‘食茶’这一传统习俗的魅力,理解‘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

  “因为是编给孩子们的,所以我更注重于押韵以及选用增强声音美学的那些词格,像顶针、叠音等等。”词作者广东潮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副校长、教授林朝虹深度解析童谣中的文化密码,“那句‘暹罗猪槽詖詖詖’,‘詖詖詖’是动词叠用的入声词,如鼓点般铿锵有力。而‘有闲来食茶’对内是亲情,对外是乡音暗语——无论身处曼谷或巴黎,哼唱此句便是‘胶己人’。我们不仅传递茶的记忆,更是在帮助孩子重建包含亲情与乡音的乡土记忆。”

  从舞台到日常,艺术氛围滋养成长。省级特等奖的荣光,凝结着师生数月的心血与汗水。这首看似简单的童谣,其舞台呈现经历了精益求精的反复打磨。


3网.jpg


  “我们这一个童谣,前后有9个版本。”指导老师杨淑芳坦言排练的挑战,虽然童谣朗朗上口,但潮语发音和动作协调是难点。师生们坚持每日打卡训练,老师逐字纠正发音,反复锤炼舞蹈动作与表情。“我们每天下午都会组织排练,动作都是反反复复的练,然后每一个动作大家都要做到统一。所以这个过程,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讲,强度比较大,但是他们都能克服,都能学得很好。他们知道要坚持的、高质量排练才能拿出好的作品出来。”

  童谣是鲜活的文化教材,排练过程也是一场深度的文化浸润。孩子们从最初的懵懂,到理解“请长辈喝茶是孝道”,再到模仿炭炉生火、冲茶敬茶的古朴动作,最终在舞台上转化为动人的共情力:爷孙对诵“茶三酒四踢桃二”时,蒲扇轻摇传递温情;结尾齐呼“潮汕好茶顶呱呱”,扇影如潮声起伏,爷爷一声“好啊好啊”,仿佛递出满室茶香,引爆全场共鸣的掌声。

  城南中英文学校学生唐锶越说:“能参加这次童谣传唱展演活动,我觉得很自豪。这首童谣,不仅唱起来有趣动听,更是透过这些琅琅上口的短句,展现出我们温情脉脉的日常以及潮州的文化特色; 同时也希望透过这次展演,能让更多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以及大小朋友们感受到潮州人的热情好客,欢迎大家‘有闲来食茶’!”

  深耕美育沃土,让文化种子在校园破土。《有闲来食茶》的绽放并非孤例,而是城南中英文学校系统性美育土壤孕育出硕果。学校将艺术教育视为“打开孩子自信之门”的钥匙,构建了多元的本土文化传承平台。

  城南中英文学校政教处负责人陈欢说:“艺术教育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孩子自信的大门。我校开设了潮州大锣鼓、潮剧、合唱、潮州童谣、舞蹈、民乐团等丰富多彩的特长训练班,让孩子们深入学习潮州文化,将传统文化根植于心。当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当家乡文化刻进骨子里,这种滋养会让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根、有光、有创造的勇气。看着孩子们在艺术节上自信地展示作品、在课堂上用艺术形式表达想法,我们觉得很欣慰,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正在让他们的成长变得更完整、更生动。”

  从童谣排练厅到非遗工作坊,从艺术节展廊到日常课堂,城南中英文学校正以“浸润式”美育编织一张文化传承的细网。在这里,工夫茶的礼仪、大锣鼓的铿锵、通花瓷的精巧,不再是书本上的符号,而是可唱、可做、可感的生命体验。


作品网.jpg


  (湘桥区宣传新闻中心)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