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冬毅:传唱潮州歌谣,让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绽放
潮州歌谣是珍贵的潮州文化瑰宝,是具有浓郁潮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语言价值、民俗价值和教育价值。在湘桥区铁铺镇的铺埔慈云小学,有这么一位教师,她怀揣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梦想,将潮州歌谣“请”进了课堂,带领学生拥抱传统文化,传播文化自信。她就是刚获评2024年“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余冬毅。
余冬毅是铺埔慈云小学的教师,参加工作已经有25年了。自工作以来,余冬毅始终坚持在乡村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用坚定的信念守住教育初心,以至诚的服务展现责任担当。同时,余冬毅不仅是辛勤耕耘在教育田野上的园丁,更是潮汕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融入地方文化,丰盈语文教学课堂
“拥啊拥,拥金公”“挨呀挨,挨米来饲鸡”“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走近余冬毅老师的课堂,便听到教室里传来了嘹亮的潮语吟诵声。
潮州歌谣,曾经陪伴着一代代潮人从出生到成长,承载着他们的童年记忆、乡土情结,成为他们生命中难以忘却的文化印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一代对方言歌谣已不再熟悉。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潮汕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青少年对潮州文化的了解,2016年,余冬毅参加省编乡土课程教材《潮汕文化读本》的编著工作,从此,走上了乡土文化教育研究之路。
2017年《潮汕文化读本》面世之后,余冬毅牵头将该书引进学校课程,开设了每班每周一节地方文化课程,亲自执教并大胆尝试在语文课中融入地方文化教育,通过潮州歌谣、诗歌、故事等形式让学生们了解家乡潮州的文化,感受地方文化魅力,重建乡土记忆,厚植爱乡爱国情怀。“地方文化课在学校广受学生欢迎,熟悉的乡音让学生们既兴奋又快乐。”余冬毅表示,学生们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对潮州歌谣的掌握不断增多,家乡话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对家乡的风土人情了解更深了,乡土文化自豪感增强了,对家乡潮州的感情更浓了。由“爱乡”而“爱国”的情感在升华。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也在潮州歌谣的传承中逐渐得以实现。
引领创新,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
作为湘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歌谣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余冬毅不仅致力于推动潮州歌谣在校园里的保护与传承,还通过家校、社区、非遗保护中心等多个平台和渠道,积极开展潮州歌谣的传唱、保护和推广工作。
带着儿时的记忆,带着对传承潮州优秀文化的责任,余冬毅积极创编潮州歌谣,助推潮汕文化走得更远。她结合革命老区的故事,创编了《门脚一丛松——革命母亲李梨英》,将革命精神播撒在孩子们的心间。此外,余冬毅原创的《识破邪教歌》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在省级评比中,成为全省1180个投稿作品中28个获奖作品之一。
余冬毅还参与了多部专著的编写工作,她作为第一作者的方言歌谣专著《潮汕童谣画你知》更是走到境外,于2021年在香港发行中文繁体版。目前,余冬毅作为《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歌谣·广东卷·潮汕分卷》编纂主要成员之一,正积极投入到相关国家典籍的编纂之中。
耕耘不辍,思政育人结硕果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多年来,余冬毅始终秉承“教育根植于爱”的育人理念,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她始终坚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让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红领巾奖章”评选、革命故事分享会……余冬毅组织开展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5年如一日,余冬毅在乡村教育的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用自己的爱心、真心、精心培育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用自己的热心温暖着一批又一批的同事。“我们喜欢上余老师的课。她是一个温和亲切、有责任感、有爱心、工作认真的老师。”谈及对余冬毅的印象,六年级学生李姿函表示:“老师上课时总是耐心地教导我们要专心致志,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就是要动脑、动口和动笔。她的课生动有趣,绘声绘色,经常鼓励我们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她教我们用潮州话唱读她编写的潮州歌谣,我们都很喜欢。”
铺埔慈云小学政教副主任许智敏表示:“余老师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精深的专业知识,在学校语文教育教学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2018年至今,她牵头将省编乡土课程教材《潮汕文化读本》引进学校课程,将其作为语文综合实践课程,在语文课中融入地方文化教育、思政教育,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同时,她为学校申报了以潮州歌谣为传承艺术项目的潮州市‘中华优秀艺术传承示范学校’,使潮汕文化进校园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在余老师共事过程中,她总是耐心指导新老师,与老师们共同探讨教育教学方法。”
(湘桥区宣传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