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湘桥区特色产业,媒体采风团走进“湘”村

2025-02-19 16:57  稿件作者:湘桥区宣传新闻中心   浏览量:- 【浏览字体: 】    分享到:

  近日,湘桥区“百千万·我见证”——2025年“遇见湘桥”媒体采风活动在桥东街道社光村正式启动,中央、省、市各级新闻媒体记者与网络文旅达人等齐聚湘桥,聚焦一村一品+生态旅游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活化古城资源赋能文旅发展等主题内容,走基层、探企业,用镜头展现湘桥的新实践、新气象、新成效,挖掘湘桥持续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的生动故事。


1.jpg


  意溪镇桂坑村:甜蜜产业串起农旅融合链


  采风团首站来到意溪镇桂坑村。这里因山坑、桂竹而得名,景色秀丽怡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踏进村内草岚武养蜂合作社,一股甜蜜气息扑面而来。近年来,桂坑村凭借草岚武山地野花品种多、分布广、天然蜜源丰富的自然优势,巧妙融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政策策略,构建了“合作社+基地+农民”的紧密联结机制,掀起了一场林下养蜂的产业绿色革命,让林下“蜂”景,成为致富“蜜”方。


2.jpg


  蜂蜜产业给乡村发展带来哪些“助攻”,怎样持续擦亮“一村一品”品牌?在探访中,采风团深入车间工厂,参观、了解蜂蜜过滤、装罐、密封等工序流程,与合作社负责人深入交流。“我们整个村都在山区里面,这里自然条件非常好,工业林约有一万多亩。村内生态环境优异,对养蜂有很好的优势。”意溪镇桂坑村党支部书记刘树喜介绍,目前,村大约有10多户村民参加合作社,高峰期有20多个农民帮忙收蜂蜜。合作社既有效地解决了本村劳动力问题,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同时,合作社负责人通过分发给村民的一些蜜蜂苗种,传授养蜂技术,再进行收购、蜂蜜加工提炼。至目前,产业规模约有2000箱蜜蜂,蜂蜜年产值达20万斤,将近100万元。

  在产业创新上,草岚武养蜂合作社通过构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引进先进的养蜂科技与设备,创新蜂蜜的包装设计,着力打造“桂坑蜂蜜”这一独具地域特色的品牌。“我们在2022年争取到‘一村一品’项目,并进行厂房建设和设备投入引进。在蜂蜜的制作提炼上,我们南方蜂蜜里面含有的水分比较多。我们通过引进先进设备,这种设备可以把水分给抽掉,将蜂蜜提纯,使蜂蜜的质量大大提升。同时,我们还在包装设计上进行创新。传统的蜂蜜用勺子去舀比较麻烦,所以我就想到用这个小包装和蜂蜜瓶子,弄成可以挤的,这样也比较方便。”草岚武养蜂合作社负责人刘潮水介绍,为了打响特色品牌的名号,拓宽销售渠道,他们还结合了线上销售的模式在网络平台上推广,他说:“网络直播、达人带货很多都是在我这里拿货,还有以前的老客户回购也比较多。接下来,我们准备再把蜂蜜进行深加工,做成蜂蜜饮料、蜂蜜果冻,预计今年要投产。”

  养蜂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当地生态旅游的兴起。意溪镇依托“一寨一庵一山庄”独有的乡村自然景观,开发、打造了枫岛公园、“山下小坑”等一系列生态旅游项目,形成“吃、游、住、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令游客不仅能体验在乡野间游山玩水、采摘瓜果的乐趣,还能感受到乡村的风土人情。这种模式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增收,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推动了农文旅的深度融合。


  官塘镇怀和养殖专业合作社:现代化养殖赋能乡村振兴


  “构建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富民兴村”是湘桥区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通过整合农业资源,引入优质的育苗品种、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湘桥区构建起从种植(养殖)、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3 DSC_4502.jpg


  “我们这边的甲鱼品种,是由中华鳖和黄沙鳖杂交出来的。在全国也是属于最好的品种,它的养殖方式比较健康、环保。江西、湖南、湖北等许多外地养殖户,都到我们这边来买我们的苗种带回去养。” 湘桥区官塘镇怀和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树先热情地介绍。在官塘镇怀和养殖专业合作社,采风团看到了仿生态的温室大棚、甲鱼“产房”。这种现代化技术运用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养殖帮扶模式,不仅提高了养殖生产效率,还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真正实现了富民兴村。

  陈树先说:“村里面也有几户人家在养殖,我现在就是要培育出更好的苗种。只要村民们想养甲鱼,我们就会尽最大的努力提供技术,带领大家往精品甲鱼养殖,往好的方向去发展,一定想办法让养殖户赚钱。我们现在还准备从抖音、淘宝等线上平台下功夫,把养殖户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从农旅融合的甜蜜产业到现代化的养殖模式,湘桥区正通过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不仅让乡村产业发展起来,也让乡村环境美起来,更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湘桥区宣传新闻中心)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