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社会救助保障网点亮“百千万工程”温暖底色

2024-08-02 10:04  稿件作者:城西街道   浏览量:- 【浏览字体: 】    分享到: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一家的生活有了奔头。”村民刘老伯感激地说道。67岁的他年轻时在工地摔伤导致肢体二级残疾,儿子和儿媳均患精神二级残疾,孙子孙女年幼在读,复杂的家庭情况使得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在城西街道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们成功申请并领取到低保、残疾、事实无人抚养等政策补贴,有了稳定的基本生活保障,生活逐渐有起色。社会兜底救助,让困难群众共享民生红利,这只是城西街道民生领域救助的一个温情缩影。

近年来,城西街道以加强民生保障为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做实做深做细各项社会救助工作,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广大困难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应保尽保”实现全覆盖。一方面,加大社会救助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组织驻村干部、社工、志愿者等深入农村、社区,广泛宣传关于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社会救助政策,面对面解答群众疑问,确保民生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另一方面,由“人找政策”变“政策找人”,不断完善救助对象识别和管理机制。加强与上级单位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合作,形成“线上数据监测+线下铁脚板核实”的工作机制,通过数据比对、走访摸排、主动发现、动态监测等及时发现辖区困难群众的救助需求,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应纳尽纳,并严格按照程序和标准进行申请审核、公示审批,让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更加精准有效。今年来,共新增低保户、特困供养户等411人。

增强临时救助能力,“应救尽救”实现提效能。全面落实先行救助理念,着力提升急难型临时救助的时效性。621日,一名流浪汉被发现躺倒在厦一村村民家门口,生命迹象微弱,情况十分危急。城西街道迅速响应,联合市救助站、城管执法部门、派出所等多方力量,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展开救援。经积极治疗,目前该流浪汉已明显好转,身体状况逐步稳定,街道持续关注跟进,进一步完善跟踪回访机制,积极协调帮助其安排后续返乡事宜。



发挥“五社联动”作用,暖心服务更长效。充分发挥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机制优势,广泛开展“爱心义剪”“义医义诊”“残疾人招聘会”等志愿服务系列活动20多场;针对辖区内空巢独居老人、困境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定期走访慰问,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同时,积极链接社会资源,为特殊群体提供访视照料、心理疏导、康复训练等多元化服务,进一步实现帮扶济困专业化、精细化、人性化。

接下来,城西街道将坚持政策惠民、服务为民,及时解决群众最迫切、最现实、最直接的生活难题,加快服务转型升级,努力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让“百千万工程”更有温度。




附件: